在那古老的时光里,《诗经·大雅·瞻卬》这首具有深刻寓意的诗歌之中,有着那么几句格外引人注目的话语来讽刺周幽王的行为。周幽王啊,他满心满眼都只是知晓如何去宠幸那褒姒,将那些贤良之士毫不留情地斥逐在外。而就在其中,就出现了对褒姒极具批判意味的描述——“妇有长舌,维厉之阶。乱匪降自天,生自妇人”。这里所说的“妇有长舌”,形象地描绘出了褒姒拥有着长长的舌头这一特征,仿佛这长舌就是引发祸端的阶梯一般。因为周幽王过度沉溺于对褒姒的宠爱,从而导致了朝政的混乱,而这混乱并非是凭空从天上降临而来的,恰恰是由这个被宠爱的妇人所制造出来的。从这样一首蕴含深意的诗开始,“长舌妇”这一俗语便如同涟漪般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流传开来,渐渐成为了人们用来形容那些喜欢搬弄是非、爱说闲话的妇女的特定词汇。它就像一个独特的印记,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语言和文化之中,警示着后人要警惕那些长着长舌头、善于传播谣言和是非的女子,避免重蹈周幽王那样因宠信妇人而导致国家陷入混乱的覆辙。
在古老的历史记载中,《吕氏春秋》曾提及周幽王一心想让那倾国倾城的褒姒展露笑颜,然而他却采取了戏弄诸侯的荒唐举动,缘由竟是随意地敲击战鼓,这便演绎出了后世闻名的“击鼓戏诸侯”事件。
钱穆先生在其鸿篇巨制《国史大纲》一书中,对此事郑重地提出了质疑与异议。他言辞恳切地指出:“此等皆乃委巷之中那些见识短浅的小人物所流传的荒诞言论。要知道,诸侯们根本不可能同时看到烽火而后一同抵达,即便他们赶到之后发现并无敌寇侵犯,也必然会停止军事行动,安心休息两三日之后再离去,如此这般,又有什么值得发笑的呢?况且,所谓举烽传警的做法,乃是汉朝人为防备匈奴侵扰而设立的制度罢了。就如那著名的骊山之役,实际上是周幽王主动发兵去讨伐申国,在此情况下,更是无需举起烽火来警示诸侯。”
而李峰所著的《西周的灭亡》一书则进一步探讨道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