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的同学嬉笑打闹,他默默掏出数理化课本,开始一道题一道题地翻看。
看着那些复杂的公式、图形,江晨只觉得一阵头疼,好多知识点似曾相识,却又模模糊糊。
放学回到家,江晨把书桌清理干净,先从数学开始攻坚。
他翻出以前的课堂笔记,对照着课后习题,一点点捋思路。
遇到实在解不出的难题,就先做上标记,准备第二天去问老师。
灯光下,江晨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,草稿纸扔了一地,笔头都换了好几根。
第二天数学课,江晨鼓足勇气,拿着昨晚积攒的难题去请教老师。
数学老师本来对成绩平平的江晨没抱太大期望,可一看那些问题,还挺有质量,当下就来了兴致,详细讲解起来。
江晨听得格外认真,眼睛一眨不眨,生怕错过关键步骤,还时不时在本子上记录要点。
有了老师的指点,江晨回家继续奋战。
他不再盲目做题,而是先把课本上的概念、定理吃透,再举一反三去解题。
遇到相似题型,就整理到一起对比分析,渐渐地,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数学题,似乎有了破解的窍门。
物理学科紧随其后,力学、电学板块把江晨折磨得够呛。
电路图错综复杂,受力分析更是让他眼花缭乱。
江晨灵机一动,从网上找了些物理实验视频,边看边结合课本理解。
看着那些抽象的知识变成直观的画面,江晨的思路也慢慢打开,做习题时准确率越来越高。
化学则侧重于记忆与推理,各种化学反应方程式、元素周期表,江晨背得口干舌燥。
为了加深记忆,他自制了一套元素卡片,随时随地拿出来考考自己,还把常见的化学反应编成口诀,没事就念叨几遍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江晨的黑眼圈越来越重,但桌上那沓做完的习题集也越来越厚。
临近任务期限,江晨更是开启了“疯狂刷题”模式,每天除了吃饭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