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板凳,满嘴漏风的年纪。
耳边,仿佛又响起了母亲温柔的哄劝:“掉了牙,要扔到房顶上。”
“新牙才会长得又快又好!”
稚嫩的声音,仿佛还在耳边回响。
再往下,二十三个磨破边的笔记本,整整齐齐地叠放在一起,每一本封面,都用熟悉的字体标注着年份,母亲的字迹,略显笨拙,却格外认真,从2003年,一直到2025年。
2003年,那是我刚上小学的年份。
2025年,一个本应充满期待的年份。
我的心跳,突然漏了一拍,一种莫名的预感,涌上心头。
颤抖着手,拿起最上面那本,2025年的笔记本,指尖划过粗糙的封面,扉页上。
熟悉的笔迹映入眼帘。
“这丫头工作后总熬夜,得好好研究研究养胃的食谱,不能让她仗着年轻就瞎胡闹。”
力透纸背的字迹,仿佛母亲就在眼前,带着关切的眼神,带着责备的语气,更带着浓浓的爱意。
眼眶,微微发热。
内页,密密麻麻,贴满了从各种渠道剪下来的食材照片。
有颜色鲜艳的菠菜,有红彤彤的胡萝卜,母亲用红笔,仔细地圈出了挑选要点,旁边还用小字标注着:要选根部饱满,叶片翠绿的。
有带着泥土气息的山药,有黄澄澄的红薯,旁边细心地标注了:易过敏体质慎食。
甚至还有一些看不出原本样子的黑色块状物,大概是某种中药材,上面用小字标注了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。
有些边缘已经泛黄, 带着点点油污和干涸的汤汁痕迹。
显然,这些页面,都被母亲翻阅了无数次。
红糖姜枣膏图片旁,母亲用红笔重重地标注着。
“经期前三天吃,暖宫驱寒。
这丫头,每次都疼得打滚,还不听话。
要再加点红糖,上次她嫌不够甜。”
字里行间,充满了无奈和疼惜。
山药芙蓉羹那一页,被折了整整十八个角,页角卷曲,几乎被翻烂。
旁边写着:“补气养血,健脾养胃。
做法要再研究研究,不能太甜,她不喜欢。”
母亲细致地记录着我的喜好,旁边还用不同颜色的笔,详细地标注着。
“第一次,山药没蒸透,口感不好,她只吃了一口。
第二次,水放多了,像稀粥一样,被她吐槽了一下午。
第三次,太甜了,齁得慌,她皱着眉头喝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