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二、烽火课堂(1937年北平)1937年的北平,天空时常被战争的阴霾笼罩。
在一所女子师范学校的校园里,槐树在爆炸的气浪中剧烈摇晃,仿佛在为这个动荡的时代颤抖。
陈望舒,一位温婉而坚定的女教师,正站在讲台上,她的声音在轰鸣的炮火声中显得格外清晰而坚定。
她将最后一页《豳风·七月》的讲义塞进旗袍的暗袋里,那是她对传统文化的坚守,也是对学生们无声的鼓舞。
防空洞内,潮湿的岩壁上,陈望舒用一片槐叶蘸着硝烟熏黑的雪水,在青苔斑驳处写下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”。
这句话,如同她内心的写照,虽然身处乱世,但她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却从未改变。
十五岁的苏静姝,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,攥着半截铅笔,在《诗经集注》的扉页上认真记下:“民国二十六年惊蛰,陈师以草木为笺授《采薇》。”
这一刻,文字成为了她们心灵的慰藉,也成为了她们对抗战争的精神支柱。
日军侦察机掠过天空,震落的尘土中,陈望舒解开怀表链坠,那是一枚刻着“士不可不弘毅”的青铜书签。
这枚书签,不仅承载着她对学生的期望,更寄托了她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。
她带着学生们,将《论语·泰伯》全文刻于铅盒内侧,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她们对文明的敬畏与守护。
苏静姝用发簪尖蘸着朱砂,在盒盖上描出遒劲的“百年树人”。
这四个字,如同她们心中的火种,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,照亮整个世界。
当探照灯扫过西山的深夜,她们将铅盒深埋于槐树幼苗的根系之下,如同种下一颗等待世纪后破土的文明胶囊。
这一刻,她们仿佛在与历史对话,将文明的火种传递给未来。
她们相信,无论战争如何肆虐,文化的根脉都将深深扎进这片土地,生生不息。
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,陈望舒和她的学生们成为了文化的守护者。
她们用被弹片击穿的《说文解字》残页作为育苗托盘,每一片残页都承载着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。
怀表停摆于下午三时整的国文课钟点,成为了那个特殊时刻的永恒见证。
而槐树苗正对防空洞通风口,月光投射下的《楚辞》节选方位,则成为了她们心中的